发布日期:2023-08-23 11:08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是我国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变革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持续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当前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实施确立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在新课程实施中,推动教育评价改革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重要保障,我们要认真领会新要求,采取新举措,全面推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深刻理解教育评价改革在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评价改革是当前深化基础教育体制改革中亟待破解的重点问题。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总体部署,为新时代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接着,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明确了关于区域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发展评价等内容,进一步强调了各领域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具体要求。
教育评价改革为当前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提供重要保障。教育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要判断学生的发展情况以及学习成效,又要发现课程实施环节中的优点与存在问题,以利于进一步改进提高。这里的教育评价内容就包括课程实施、课堂教学以及学生发展等多个维度。当前,义务教育新课程、新课标对学校课程的开设、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表现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育评价的内容与形式等都要相应地与时俱进发生变革,坚决杜绝传统的“唯分数、重甄别”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问题诊断、路径纠偏和指导改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保障课程规范、有效地实施。
准确把握新课程、新课标对教育评价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综观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其中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重点阐述,不仅明确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一系列具体要求,也提出了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具体举措。
更新教育评价观念,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牢固树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理念。首先,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无论是对课程、教学还是对学生发展等方面的评价,都要坚定不移地以是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否适合学生发展需要,是否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最根本的评判标准,由此来作出判断,诊断问题。其次,要彻底将传统的“对结果的评价”转变为“对发展的评价”,即评价不是仅为了获得学生个体阶段性学习结果的判断,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不断改进与提高,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评价本身的教育性与发展性,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为此,在开展各类教育评价活动中,评价目标要精准,评价内容要丰富,评价方式要多样,评价不能止步于分数结果,要有后续的问题诊断和跟进式的改革措施,由此才能将促进学生的发展落到实处。再其次,要在开展教育评价的过程中落实评价育人。也就是说,在开展教育评价的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简单视为被评价的对象、被动的参与者,而要采取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关注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收获与成长。就像解一道试题,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解答是否正确,更要关注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会受到何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有何新的发现和收获等,从而真正实现评价育人。
丰富教育评价内容,以全面发展为核心,建立多维立体的评价体系。众所周知,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环境、条件、心理、情感等诸多方面。因此,在开展教育评价活动时,要在全面考查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要素,建立多维的评价内容体系,以全面的评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对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其内容就应包括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开设情况、课程标准的落实情况、教材使用情况和课程改革推进情况,以及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教育要求,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情况等。再如,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就要根据课标要求,强化素养导向,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开展综合素质评价,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学业水平,还应包括道德品质、身心健康、艺术修养、劳动能力、创新精神、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
创新评价方式方法,关注学生发展过程,形成多元互补的评价机制。新课程特别强调对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因为学生的发展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只有过程好了,结果才不会差。因此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对开展过程性评价提出了明确要求。无论是对学生个体而言还是对不同的学科而言,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多样的,要求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开展过程性评价中应围绕核心素养的达成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具体要求,创设真实且有价值的问题情境,采用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手段科学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明确发展方向,及时有效地反馈评价结果,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此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倡导基于证据的评价;关注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的对话交流,倡导协商式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探索增值评价;关注学生的典型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关注新技术的应用,以技术赋能,提高评价的适应性、精准度和有效性。
扫描以下二维码阅读全文。
本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如涉嫌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人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