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学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正式发布

发布日期:2023-10-17 11:11

为了解我国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现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比较教育研究所联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未来教育专业委员会于2022年6月-2022年12月在全国开展了在线问卷调研。经过数次修改,该调研报告近期完成。

本次调研的主要结果如下:

一是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整体处于数字化阶段,但核心要素仍处于数码化阶段。计算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综合指数为0.45。

二是不同地区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差异明显,东部水平最高,西部和东北地区水平较低。计算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前者的核心要素数字化转型程度已进入数字化阶段,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核心要素数字化转型程度仍处于数码化阶段。

三是不同学段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存在差异但不明显,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较高。计算结果显示,就学段而言,仅在核心要素方面小学学段略低于其他学段。但将一贯制学校和完全中学纳入分析后,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在多个方面都高于其他类型学校。

四是城市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显著高于城镇和农村,但城镇与农村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接近。计算结果显示,在核心要素数字化转型程度方面,城市已进入数字化阶段,而城镇和农村仍停留在数码化阶段。

本次调研主要结论如下:

一是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政府引领为主导。从调研结果来看,在评估框架的三级指标中,凡是政府有明确标准和建设要求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相对较高,而没有具体要求的,数字化转型程度相对比较低。

二是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尚未进入教学核心流程。总体来看,核心要素数字化转型程度处于数码化阶段(第一阶段)至数字化阶段(第二阶段)之间,教学环节仍然以数字资源应用为主要特征。

三是东中西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不均衡。从国家政策来看,我国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特别重视公平维度,所以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上相对发展较为均衡,但在一些涉及地方财政支持的方面,存在不均衡之处。

四是教师数字化能力不足为数字化转型带来严峻挑战。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来看,教师数字化能力是影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次调研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数字技术的认识方面比应用方面相对更强一点,这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五是教育新生态正在形成,但发展不均衡。科学的教育生态系统是影响教育数字化转型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次调研发现,我国教育新生态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发展不均衡还是很大问题,尤其体现在校外合作的机构类型和城乡方面。

根据调研结果和结论,本报告最后提出了5条政策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发挥政府与企业的协同效应。具体为:制定出台国家数字教育未来发展规划,为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方向指引;完善数字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标准规范;强化需求导向的数字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建设。

二是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核心要素数字化转型。具体为:继续深入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地实践;在国家层面开展数字技术赋能教育综合评价实验区;构建覆盖教育全要素全流程的国家教育大数据库和监测平台。

三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支持政策应向西部和东北及农村倾斜。具体为:通过多元筹资机制补齐西部和东北部以及农村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加强发展共同体战略设计,让优势区域(或学校)与弱势区域(或学校)结对共同发展;为弱势区域(或学校)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专业发展机会。

四是加强教师数字能力建设,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基础。具体为:提高教师在学校数字化转型中的参与性;为教师打造量身定制的数字能力学习和培训机会;将数字能力培养纳入教师教育制度体系中。

五是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数字教育生态系统。具体为:制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与项目标准;开展中小学学校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数字教育合作国家试点行动;加强数字教育校内外合作的保障制度建设。

扫描以下二维码阅读报告全文。

image.png

本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如涉嫌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人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