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8-07-23 00:00
2018年6月28日—29日,“学校名片,我来代言”——重庆市巴蜀小学教育集团第十八届学术年会如期举行。来自集团直管校、联盟校,以及全市部分区县的牵手学校教师代表和市内外专家共计400余人参加了此次盛会。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巴蜀学术年会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2018年,是巴蜀小学第三个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新世纪以来,四阶段18年,特别是近9年来课程改革深化与成果沉淀凸显之年。此次学术年会,发布了以“学科+”为主要特征的“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改革探索成果。校长马宏携集团干部,作了年会报告。
校长马宏介绍,巴蜀团队实践并凝练的“学科+”,一方面即基于学科、重视学科、依托学科,从学科出发,充分发挥各学科育人功能,防止“去学科化”倾向;另一方面,“+”,依托学科又不拘泥于学科,链接学生完整的生活,链接新技术发展,并以学生现实情景中的问题,链接起不同学科,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巴蜀小学的课程综合化实施,强调了国家课程的权威性及其校本化实施的必要性,强调学科课程全面育人的基础性作用;同时通过综合化路径,实现全方位的整体育人功能。
因此,“学科+”是国家课程巴蜀校本化的实践策略,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专家们认为,巴蜀小学这一成果“破解了长期困扰基层学校的分科与综合不平衡、实施与评价不协同”问题,具有全国示范意义。在重庆市政府部门先后组织的两次全市教学成果奖评选中,相关研究成果均荣获一等奖。
比成果获肯定更重要的是,基层教师将思想力转化为落地生根的行动力。
“朗读打卡的设计让我们班级的每个孩子爱上了阅读。”“数学课引入魔术教学,是学科回归生活,运用于生活的有效尝试。”年会上,围绕“学校名片,我来代言”这一主题,300多位教师人人参与、人人代言,通过系统梳理、案例具化、论文呈现,共同分享转化实践的经验,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提供了一个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操作体系。
版权声明 | 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尊重原创,人人有责。